瑜伽是一場冒險

我找我

哲學家說,一個人只有鼓起勇氣去弄明白這個「我」,他才會有自由的可能。
一個人弄不明白「我是誰」,就注定會在名色的世上奔波不息、輪回不止。

「我」沒有了,就是少了一撇。少了一撇是什麼呢?就是「找」。也就是說,沒有一撇,他就處於不完美的、欠缺的狀態。所以,他的內心就必定一直會有一種衝動,也就是他要找到他的「我」。

然而,這個「我」並不容易找到。因為人們會認同不同的東西而作為「我」。名聲、財富、權力、地位、感情、慾望甚至包括觀念、思想,等等,都會成為人們尋找的「我」,他們把這些認作是「我的」「你的」或「他的」。然而,這些東西是「我」、是「我的」嗎?或者是「他」「他的」嗎?如果得到這些,你就圓滿了,那麼這些對象或事物就應該是你或你的;如果你不能圓滿,那它們就絕不是你或你的。長長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這些東西並不能保證我們獲得圓滿,就如我們喝水、喝下了水,但我們還是會渴。

世界各大文化傳統都提供方法讓我們努力去找到這個「我」。在印度文化傳統中,智慧瑜伽就是一種獨特的找到「我」的方式。智慧瑜伽告訴我們:

1.你原本就是「我」,無須去找「我」,因為你已經是「我」。

2.因為無法追溯的原因,你處在無明(無知)中。具體地說,你被三德(善良、激情和愚昧)所主宰、所遮蔽,陷入種種面紗,如善惡的面紗、真理的面紗、愛的面紗、存在的面紗等。

3.只有不斷超越這個無明、擺脫這個無明,你才能明白「我」不來不去,不增不減,不淨不垢。

4.若你的瑜伽僅僅落到體位或調息上,你就不能找到「我」,也不能覺悟到「我」無處不在。

5.只有擺脫對身體的執著,對有限性的執著,才有可能找到「我」。同時,不要否定任何一種瑜伽方式的真誠努力。

6.唯有自我知識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。覺悟了自我知識,就「我找到了我」。

7.所以,瑜伽的機密是:轉化你的生命。轉化的實質就是滌蕩污垢,撕掉面紗,去除遮蔽,讓自我的光呈現。

8.是否找到了「我」,一個基本的標準就是問問自己:我健康嗎?我智慧嗎?我喜樂嗎?

標準
故事

歡喜之神 南迪

牛年到,祝福大家牛氣沖天。
沖走一切疫病、煩惱、困噩⋯。

在印度的濕婆神廟門前都會有一隻巨大的牛像,名為:南迪(梵語:नंदी / Nandin / 歡喜之意)。門前的南迪還有另外一個意思:「阻路的人」,信徒若要供奉濕婆,必先尋求南迪的祝福。

印度神話中,南迪是喜瑪拉雅山的守門神,象徵歡喜的神祇,也是印度教四天王所率領的八種鬼神中的領袖。南迪是濕婆神最忠實的信徒,是濕婆神的坐騎,是毗濕奴的化身之一。

從瑜伽的角度來看,南迪代表對濕婆神Lord Shiva「獻身/奉獻/侍奉」的信念。為了理解和吸收正念,所需要的經驗和智慧都存在於南迪之中。

南迪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:「靜靜的坐著,永恆的等待。」是傳統瑜伽鍛煉最重要的功課——冥想。不是試圖通往天堂,也非欲求得到成果,更沒有任何奇想,只是安靜的坐著。因此,南迪教導人們冥想應有的品質與穩固的智慧。

牛年到,祈願大家都能獲得南迪的歡喜、堅定、忠誠和穩固的力量,作為奮鬥的根基。

namaste

標準
靜心的智慧

讓選擇順從內心

世俗規矩有時候會成為一個人做出選擇的障礙,不循規蹈矩,順從自己的內心選擇,心就不會被束縛,就保持了一顆自由之心。

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,總是做著各種選擇。有時候,這選擇是自己內心願意的,有的時候事與願違,如果有些時候我們不能順從自己的內心,我們應該怎麼辦呢?「時光長短,唯心所造。一切苦樂,隨境所遷。」想做到這種境界是很難的,因為這種自由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慈悲,它是像活泉一樣湧現的喜捨,像雲捲雲舒一樣自在。

人們會失望痛苦,是因為有時候很多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如何讓自己的選擇順從內心。世人總是以為自由就是沒有束縛,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,想說什麼就說什麼,然而實際上這樣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自由。心靈上的自由與生活條件的自由相隔甚遠。

也有很多人為了博得他人的開心,寧可違背自己的真心,以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可,於是壓抑了自己內心的想法,壓抑了那些原本清純的本性和智慧,誤入歧途。


虛雲大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。從前有一批商人,要到遠方去做生意,由於路途不熟,大家商量辦法,最終請來了一位嚮導,於是浩浩蕩蕩出發了。有一天,他們來到一個曠野,那兒有一座供奉天神的廟。依照他們的習慣,必須殺掉一個人來祭祀才能通過這個地方。
商人們集中在一起商量,都認為大家是親戚族人,只有那個嚮導是外人,便決定殺他作祭祀。等到祭祀完畢,便開始動身前行,可是由於沒有嚮導,卻迷失了方向,走來走去,一直都在曠野裡打轉,終於大家都困死在曠野裡。
這些商人最心底的想法是找到路,但在做決定時他們忽略了這一想法。只有順從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才能引導我們走向自由的本性,做出正確的思考和判斷,否則我們就很容易迷失方向,失去辨別的能力,陷入泥潭之中。


要想活得自由和快樂,就只能順應自己的內心。順從內心的前提是必須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麼,這需要具備一定的智慧。所以要順從自己的內心就要奠定自己的智慧之心、堅固之心和清淨之心。
虛雲大師為了實現真正的智慧之心、堅固之心、清淨之心,要求自己做一個活死人,什麼叫作活死人呢?就是當自己已經死了,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再與我相關了。肉體不管在做什麼事,心都不動,這叫活死人。要是心動了,跟著念頭跑,就不是活死人了。不管做什麼,肉身在動,心不動。要管住自己的心,不要老跑出去。

這樣做到心無雜念,才能洞見自己的本性和真心所在,更清楚地做出順應內心的選擇。

在虛雲大師的指導下,我們得到了心靈的洗滌,更清楚了自己想要什麼,應該如何選擇,這讓我們在面對生活,面對工作的時候不再隨意地做出選擇,而是做一個堅定的人,一個有思想的人,一個進步的人。

namaste

標準
思想

深觀的作用

每一步,都在修習平等心

在戰爭期間,許多村莊被炸毀。寺院的師兄弟和我不得不思考採取一些行動。我們該繼續留在寺院裡修行,還是該離開禪堂,幫助飽受炮火之災的民眾?經過認真思考,我們決定都做——既走出寺院,向民眾提供精神和實質的幫助;也以正念行事。我們將這稱為「入世佛教」。正念必須「入世」。我們一旦明曉了需要做某事,就必須採取行動。

深觀與行動必須同步。
否則,深觀又有何用?

我們必須認識到世界真正的問題,而後,借以正念、專注和深觀,將能知曉什麼該做,什麼不該做,以幫助世界。如我們修習正念呼吸,並繼續修行平等心,那麼即便是在困難時期,許多人、動物和植物也都能從我們的行事方式中獲益。

你是否在播種快樂與安詳的種子?我每走一步,都在為此而努力。平靜就是每一步。我們是否可以繼續旅程?

文摘 / 一行禪師《活在此時此刻》

namaste

標準
冥想

冥想技巧與冥想的區別

假如輪回是座監獄
冥想技巧就是越獄手冊
能否真正解脫
需要通過冥想本身實現

「每個人都屬於兩個世界——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。想要成就卓越的人生,我們需要懂得如何在兩個世界間搭建橋樑。在這個世界上,極端的觀點毫無益處,對生活也沒有幫助。我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控制自己的想法丶感覺丶情緒和衝動」。

——斯瓦米拉瑪大師

冥想技巧是對意識的引導,它是一條通道,就像河水的堤壩一樣,引導意識之流認識到自我的存在,與其他行為一樣,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進程。當你掌握了它之後,它就會變得更加可信,引領你獲得更深刻的體驗。

控制並不意味著扼殺一切,但也不是過度放縱。這是一種平衡,要達到它就需要讓大腦中飛速運轉的部分慢下來。我們要學習新的方法認識自己,讓心靈得到祥和與寧靜。這種了解內在世界的方法就叫做:冥想。

namaste

標準
冥想

冥想不是宗教

冥想並不通過某種奇怪而陌生的練習改變你的信仰或文化背景。它與宗教根本無關,而是一項實用、科學並且系統化的技能,一種可以幫你全方位瞭解自我的路徑。

冥想不屬於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或宗教,它是一種純粹而簡單的方法。它探索生命內在的維度,最終使你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之中。有些學者將這種內在的本性叫作三摩地,而另一些人則稱之為涅槃(Nirvana),還有些人把它叫作「圓滿」或「開悟」,它當然也可以是「合一」,詞彙和標籤一點都不重要。


冥想的目的是提升內在精神境界,而不是宣揚某種宗教。

社會上某些人推廣的所謂冥想練習,實則摻雜了其他的宗教觀念和文化價值。學生們會因此擔心冥想擾亂他們的宗教信仰,或者他們必須放棄自己的文化背景去適應另一種習俗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,宗教所傳授給人們的是去相信什麼,而冥想帶給你的則是直接的自我體驗,兩個體系之間不存在任何衝突。

崇拜、祈禱、與神靈的對話都是宗教的一部分。你完全可以做一個虔誠祈禱的教徒,同時,又是一個掌握冥想技巧的練習者,沒有必要為了冥想而信奉或拒絕某個宗教傳統。冥想的練習應當純粹、系統化、有次第地進行。

冥想時,你需要學會:

  • 如何放鬆身體。
  • 如何以舒適、穩定的姿勢進行練習。
  • 如何讓自己的呼吸平緩安穩。
  • 如何平靜地目睹自己的思維如裝滿貨物的火車一樣在大腦中奔馳。
  • 如何評估思考質量,提升正面、有益於成長的思考。
  • 如何保持專注,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受干擾。

練習冥想的時候,如果你能清晰地瞭解冥想的概念,再加上適宜的技巧與態度,它就會令你精神煥發、精力充沛。

namaste

標準